近期,中国热科院海口站采后生物学与技术团队在揭示“南天黄”和“巴西”香蕉果实后熟差异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研究发现“南天黄”果实的部分成熟相关基因表达低于“巴西”,导致两个品种之间存在相应的生理差异,从而使得“南天黄”果实的后熟迟于“巴西”。研究成果有助于阐明抗枯萎香蕉品种“南天黄”的后熟特性,利于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
香蕉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后熟启动导致果实迅速软化,采后损失特别严重。深入研究并阐明香蕉果实成熟机制,有助于研发香蕉保鲜及其物流技术。‘巴西蕉’从90 年代中期成为我国香蕉的当家品种,由于香蕉枯萎病‘巴西蕉’的种植面积、产量已经正在萎缩。‘南天黄’香蕉是目前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枯萎病品种。但是,‘南天黄’和‘巴西蕉’相比,在采后尤其使用乙烯催熟后的后熟过程存在较大的生理特性差异,常出现果皮退绿不均匀、后熟进程偏慢、风味欠佳等现象,不利于‘南天黄’的推广。目前关于‘南天黄’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呼吸、品质变化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以‘南天黄’香蕉果实为材料,以‘巴西蕉’为对照组,系统挖掘‘南天黄’香蕉果实后熟调控及品质形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南天黄’香蕉的后熟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提高‘南天黄’香蕉的货架品质和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图1 南天黄或巴西香蕉果实贮藏期间的生理特性。(a) 果实外观变化。(b) 色度、硬度、总可溶性固形物和总淀粉含量的变化。
图2 南天黄和巴西香蕉差异基因概况。(a) 差异表达基因数柱状图显。(b) 差异表达基因数韦恩图。
图3 南天黄和巴西香蕉后熟过程中差异基因的表达热图。
图4 南天黄和巴西香蕉贮藏期间部分后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该研究成果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Q1, IF:6.751)上发表了题为“Physiological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the postharvest ripe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Nantianhuang’ and ‘Brazilian’ banana fruit”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热科院海口站陈娇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热科院海口站袁德保研究员及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洪克前副研究员。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李奕星、李芬芳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论文单位包括: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中国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基金资助为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RC682)和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ZDYF2019208)。
团队介绍:中国热科院海口站采后生物学与技术团队由袁德保博士牵头负责,以香蕉、菠萝、芒果等热带果实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热带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规律探索及控制技术研发与利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2.112138